近日,55歲的胃癌患者趙女士在術后治療中遭遇嚴重腹瀉,白蛋白低至危急值,體重持續下降。湖北省腫瘤醫院臨床營養科一紙“營養處方”改變了其治療軌跡——通過自主調配的預消化配方和滋養型喂養方案,3天控制腹瀉,最終幫助患者重獲抗腫瘤治療機會。
一、典型案例:從營養危機到轉機
據悉,趙女士在湖北省腫瘤醫院接受了胃癌手術治療。治療期間,因吻合口復發導致進食困難,醫生放置雙腔營養管以便于進行營養支持。然而,在營養支持過程中,趙女士出現了長期反復腹瀉(每天6-8次)、腹痛、腹脹、食欲不振等腸內營養不耐受癥狀,白蛋白低至26.4g/L(正常值為40-50g/L),體重持續下降,存在嚴重的營養不良。
臨床營養科會診評估后,為趙女士定制了個性化的營養治療方案:改用預消化配方替代了之前用的常規配方,調整輸注方式為滋養型喂養。3天后,趙女士的腹瀉癥狀明顯改善,腹痛緩解。經過一段時間的治療,她的營養攝入量逐步提升,白蛋白水平也升高了,體重逐漸回升。趙女士表示:“經過營養科調整配方后,排便正常了,體力也慢慢恢復了。”
二、臨床痛點:被忽視的“營養-治療”惡性循環
對于大部分腫瘤患者而言,手術治療會導致消化道重建影響腸道功能,且抗腫瘤治療也會對腸道產生“誤傷”。例如,手術、放化療會造成腸道黏膜損傷,一些治療藥物還會破壞腸道菌群平衡,引發腹瀉。而營養缺失又會讓腸道功能“雪上加霜”,進一步延緩腸黏膜修復。腸道不僅是消化器官,也是人體最大的免疫屏障,較差的營養狀況和腸道功能將影響患者的免疫功能,減低治療的耐受性。臨床調研發現,約40%-80%的腫瘤患者需要營養支持治療。
三、技術創新:“三步修復”營養支持體系
傳統營養制劑配方陳舊,脂肪含量高、難吸收,部分患者營養耐受性較差,營養治療難以發揮作用,若出現嚴重腹瀉還會導致營養狀況進一步惡化。
針對這些問題,湖北省腫瘤醫院臨床營養科創新性建立“三步修復”營養支持體系,兼顧修復黏膜、調節菌群和營養支持。
具體表現為配方革新:降低脂肪比例的同時,調配含中鏈脂肪酸和短肽蛋白的配方,提高吸收率;添加谷氨酰胺、益生菌和益生元,促進腸道上皮細胞修復,并調節腸道菌群,恢復腸道健康;控制營養支持頻率和用量,提升治療耐受性。
針對腸內營養不耐受患者,個體化營養制劑通過精準適配患者的消化吸收能力與代謝需求,解決了傳統喂養方案耐受性差、營養吸收不足等核心問題,可顯著縮短腸道功能恢復時間,使患者更快達到抗腫瘤治療所需的營養儲備標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