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月11日,湖北省腫瘤醫院肝膽胰外科熊銳副主任醫師團隊成功實施了一例經臍單孔腹腔鏡下肝血管瘤切除術。患者術后恢復良好,次日即可自主進食,充分體現了微創手術的優勢。
患者王女士今年50歲,家住棗陽,在一次常規體檢時,B超檢查發現肝臟占位病變。隨后,王女士前往湖北省腫瘤醫院就診。經過進一步詳細檢查,確診為肝臟大血管瘤。考慮到傳統開腹手術切口大、疼痛明顯、恢復周期長,熊銳團隊決定采用經臍單孔腹腔鏡手術。該術式具有創傷小、疼痛輕、恢復快等優勢,更加契合現代加速康復外科(ERAS)理念。
手術過程中,醫療團隊在患者臍部開一約2cm的小切口,然后插入單孔手術操作平臺,所有手術器械及設備均經臍孔進入腹腔。血管瘤血供豐富,手術稍有不慎便容易出現大出血,熊銳團隊憑借著豐富的腹腔鏡操作經驗和精湛的技術,不到1小時就成功切除血管瘤,且術中出血量少。術后,患者迅速恢復,第二天能夠進流食并下床活動,預計一周后即可出院,后續只需定期復查。
熊銳介紹,相較于傳統腹腔鏡手術,經臍單孔腹腔鏡手術具有多方面的顯著優勢:一是美觀性,借助臍部天然皺壁的巧妙遮擋,幾乎能實現“無痕”效果;二是微創性,僅通過2cm的“鑰匙孔”即可完成大血管瘤切除,對患者的創傷小;三是疼痛輕,傳統腹腔鏡手術往往需要在患者腹部打3-5個小孔,改進為單孔可大幅度減輕術后疼痛;四是經濟安全,具有住院時間短、醫療費用低等特點。但該技術對醫生的操作水平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此次手術的成功,得益于醫院肝膽胰外科與麻醉科、手術室多學科的緊密協作。”熊銳表示,目前,單孔腹腔鏡手術已經被應用于膽囊切除、肝臟腫瘤切除等手術,為肝臟疾病患者提供了更優質的治療選擇。不過,并不是所有肝臟手術患者都適合單孔腹腔鏡,需要由醫生綜合評估后再確認。
據悉,肝血管瘤是一種由肝臟內大量動靜脈血管畸形構成的團狀結構,是最常見的肝臟良性腫瘤。其病程發展緩慢,絕大多數患者無明顯癥狀,多在體檢時發現。但當瘤體過大或逐漸增長時,可出現腹部包塊、胃腸道不適、瘤體破裂出血、腹痛、黃疸等臨床癥狀。因此,一旦發現肝血管瘤直徑超過5cm或逐漸增大,應及時到專業醫院接受正規檢查和治療。